全球热讯:人文纪实_人文纪实是什么意思
【资料图】
什么是人文纪实摄影?
人文纪实摄影一句话就可以解释清楚:忠实的记录和反应一个民族生存方式的照片,就可以称作人文纪实摄影。风景照片具有较大的后期潜力,这里的后期指的是生活妆,而不是彩妆。风景摄影有一个极限控制法,就是你在考虑一张照片后期的时候,你抛开你后期技术等客观因素,穷尽你的想象力,在只改变画面色彩和凸显画面细节这两个方面的时候,照片最好能好到什么样子,如果你认为就算这两个方面到达了极限,画面也仅仅是一般般,那就没必要讨论后期潜力了,虽然从0分到50和从50分到80分,前者的潜力更大,但是我觉得还是要在一个阙值的前提下谈潜力,否则是做无用功。只有你拥有相应的后期技术,很多场景才能修成画面感强烈的作品,也就失去了优越性。特殊的人文纪实摄影:是有一种人物肖像摄影可以称为人文纪实摄影,通过人物肖像反映了一个特定历史,我们可以把这种人物肖像摄影称为人文纪实摄影。 照片里没有人物,只有一个或者几个在自然状态下的物体,那么这个物体首先不是自然形态的,而是人类经过劳动创造出来的,通过它反映了人类生存的某一种方式,我们依然可以把它称为人文纪实摄影。战争也是人文纪实摄影的范畴,因为战争也是人与人为生存而引发的最高形态的博弈。纪实,顾名思义,就是真实的纪录,但是真实的记录与照相是有着不同的理解,真实的纪录里包含摄影师再创作的艰辛和灵感,他与普通的照相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数码时代,纪实摄影脱离不了 PS 的这样一种环节,但是 PS 也有不同本质,不改变其照片的本质内容,而是通过 PS 强化了摄影作品的主题,譬如影调,光线,色彩等,我个人认为,这依然属于纪实作品。摆拍也是摄影师再创作的一种方式,通过摆拍也反映了人类生存得某种现象,也反映了摄影师的艺术水准,譬如有的摄影师到了千岛湖,花钱顾上几个渔夫,在特定的时间,特点的地点,拍了许多撒网捕鱼的作品,画面唯美生动,这算不算人文纪实作品呢?我本人认为不应该算,应该属于艺术人文类作品。什么是人文纪实摄影
“人文纪实摄影”显然是一个中文词,它没有对应的英文翻译。英文中有documentary photography, street photography,cityscape photography这样的分类。不过我觉得,就人文纪实摄影所包括的范围来看,它对应的英文概念应该是photojournalism(纪实摄影)。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人文纪实摄影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什么叫人文纪实摄影
“人文”这个概念是很有广度和深度的意义,包含历史、天文、地理、哲学、文学、艺术、考古、语言、科学等等,加上“摄影”就更热闹了。
说“人文地理”恐怕人人皆知,单讲“人文纪实摄影”这一名词,其概念感觉即明确也糊涂。摄影的绝对作用是可视性,是一种手段、过程、保留的方法,相机则是工具,人眼是雷达式的探索仪,思想是灵魂。但但这些东西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很和谐地所拥有。反映这个世界的、能够有社会效应的“人文纪实摄影”的大作,其难度可能不大,但一定不小。因为对每个人而言机会是不平等的,重要的是时间、空间内的事件无从把握.....个人认为“人文纪实摄影”—---只有通过摄影实践才能够总结出内涵和外延,慢慢地实现她的定义......
我觉得,在通常意义上的人文纪实摄影进入了关注"弱势群体"的误区,但为什么会有这种误区?我想是因为人们都喜欢一些非主流的东西,和悲剧性的效果.撇开“人文纪实摄影”,单说影视作品。大家也许关注到成功的影视作品往往都有这样的要素:或者动人的故事,或者非主流的主体,或者是2者的结合。而那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就没有那么有视觉冲击力了.于是就变的不“人文”了,但时间久远,一旦这些主流现象成为历史的时候,人们又开始怀念这些人文来.
人文纪实摄影似乎是个很大的题目,但“人文”究竟只是加在“摄影”前的定语。摄影最初的目的,无非是保留图像和传达摄影者的所见。那么,传达的是什么呢?**的迎春花传达了春天的生气勃勃,广袤的草原传达了阳光与土地的味道,镜头对面的眼睛呢?当照片被放在第三者手中时,他看到的是被摄者的思想,还是摄影者的思想呢?
我认为人文纪实摄影作为一表达方式,照片传达的应该是摄影者的思想,或者摄影者想传达给观者的他们看到的思想。对于人文纪实摄影作品,我的理解是:图片反映具有社会或者族群意识性质的人类个体或者群体的生理基本特征、所处社会或者族群环境、意识、对“价值”的取向;历史;文化;基本经济结构;产业或者作业结构;所处地理以及自然环境、居住环境;宗教或者其信仰;教育;科学认识、发展程度。
人类的活动这个范畴其实很广,有生产劳动。民风习俗,有思想的活动,有战争与和平,有反映贫困,也有反映奢华等等,一切人类的活动,利用摄影纪实的这一特性将他们记录下来,摄影者要如何记录这些东西,如何将要表达的东西表达给观众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里有这样一段:“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造境、写境,都只是一种手法而已(当然这种手法的高下对作品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键是摄影者想表现的思想。有人似乎认为,拍几个穿少数民族衣服的人,就“人文”了。那也着实太看低这两个字了。
而所谓“人文纪实摄影”,应该就是摄影者通过器材和技术所表现的、被摄体背后的社会意义,是摄影者的思想和思考。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这种表现又谈何容易呢。
我们通常所拍的“人文”片,确实属于人文的范畴,但是却不能确切的称其表达了人文,顶多称之为或多或少主观性质的个人报道摄影作品,因为我们真的很少在拍摄前花多少时间去多方研究、考察、观察我们所拍摄的“人文”性质题材。人文是一个涵盖范围很宽泛的概念,要较完整的表现“人文”性质,牵涉多方的学科、观察和考察,这也是NG或者Discovery拍一个专辑之所以要耗费那么多时间和金钱的主要原因。
人文纪实摄影中摄影者和被摄者的关系
我也一直在想,人文纪实摄影中摄影者和被摄者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有人说,摄影者的位置应该高于被摄者,带着关怀和试图改变主体的心态去拍摄。这句话是否有可斟酌之处先不说,摄影史上我知道有不少拍摄肖像的摄影师也是这样做的,比如丘吉尔那幅著名的肖像,摄影师拍摄了很多次都不满意,最后走上前去,把首相嘴里的雪茄抽了出来,丘吉尔诧异以后就是愤怒,这一瞬间被拍了下来,成为不朽之作。
卡蒂埃-布列松,他的原则是不干扰被摄体的情况下抓住决定性的瞬间。他是把自己放在与被摄体平等的位置去思考的,他的作品如果按照被摄者和摄影者的关系去解释,应该归于纪实一类吧,但是他在作品里表现出了自己对被摄者的看法。比如在他的作品集A Propos De Paris里,他拍摄的巴黎的上流社会和下层平民的手法是不一样的,至少在他选取出来放入影集的作品来看,他要表现的感情是不一样的。这就延伸到另一个问题:是否加入个人感**彩。
拍摄时常常难以避免不加入个人的偏好和个人的感情色彩。就象同是拍摄伊拉克战争,如果选题是美军在伊拉克,有人可能拍摄美军英勇善战的一面,有人拍摄美军在战争中沮丧的一面。这就已经表现出了个人感情色彩。
纪实和人文的区分其实非常模糊,至于“关怀”和“影响”之类的,我觉得不足以成为区别两者的标识。而人文纪实摄影中摄影者和被摄者的位置关系,也不能成为作品好坏判别标准.
什么叫人文纪实类摄影
认为纪实摄影是以记录生活现实为主要诉求的摄影方式,素材来源于生活和真实,反映人民生活,因此纪实摄影有记录和保存历史的价值,具有作为社会见证者独一无二的资格。
百姓生活
人类的社会不光有领袖伟人,同时还有凡人百姓;不止有刀光剑影风云变幻,同时也有柴米油盐平平淡淡。这一类摄影作品将目光投向最广泛的人类生活。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主流大众还是边缘个体,流行前卫也好,民俗风情也罢,善良的、罪恶的,高尚的、堕落的,欢乐的、痛苦的都被凝结成一个个精彩的瞬间,被观看,被感叹,被学习。
社会风景
人类社会是整个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人的生存活动必然有其背景环境,包括自然的环境和人工的建筑等等。这一类不同于单纯的自然风光,与人的活动息息相关的风景也是纪实摄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摄影家对其进行的记录不仅仅是像风光摄影一样展现大自然的奇巧瑰丽,而是具有一种象征性或是揭示的过程,多侧面的表现人生。
扩展资料:
核心
到目前为止,对于纪实摄影的确切概念范畴,虽然每家之言各有不同,但在主要的核心问题上基本还是达成了共识,那就是:
1、当其诞生之时,西方人将其命名为Document Photography。根据"Document"最基本的含义,它应当是指起到一种证明、证据和文献作用的摄影类型。
2、在中国最后定名为"纪实摄影",同样表达了文献和历史纪年的含义,也强调了真实性的价值范畴。
3、根据两者命名的定位,纪实摄影应当是对人类社会进行的真实的记录,它的题材内容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文献价值的。
人文纪实摄影怎么拍
导语:人文摄影在摄影中是一个很特别的分类,其本质是关注人的生活状态的摄影活动,要反映人的本质特征,包括生存状态、精神追求、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等。人文摄影可以说是一门艺术,对于初学摄影的小白来说,显然有些难度,而对于想要快速进阶的摄影小白来说,不妨学学下面几招。
光圈值:f/5 感光度:ISO-4000 曝光时间:1/80秒 焦距:57.3毫米
人文纪实摄影是以人为主要对象的,所以想要拍出精彩的人文大片,交流必不可少,而想要和当地人无障碍交流,快速拉近自己与被摄对象的距离,最好的方法便是接纳并融入到他们当中。
而摄影小白想要在这期间拍下当地的`风土人情,最好的选择便是带上一台高端便携数码相机,机身紧凑不占地,操作简单好掌握,大底高画质,连拍速度快好抓 取,NFC功能随拍随传,佳能G3 X相机就是这样一台便携数码相机,机身小巧可以有效减少摄影师的侵占性,而24-600mm的光学变焦允许摄影者从远处拍下当地的风土人情,也是避免给当 地居民造成侵略感的利器。
光圈值:f/3.2 感光度:ISO-125 曝光时间:1/2000秒 焦距:8.8毫米
既然以人为主要对象,对摄影小白来说,能够快速简单的拍到想要照片的方法就是让被摄者“摆姿势”。
1、让被摄对象依靠在一些物体上
光圈值:f/5.6 感光度:ISO-1250 曝光时间:1/8秒 焦距:72毫米
倚靠外物的人们通常更趋于静止,降低了拍摄的难度。对初学摄影的小白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上图中,高大庄严的教堂,神父安静的坐在椅子上,传递出一种安 定人心的力量。照片显然是长焦镜头拍摄,墙面背景做了一定虚化,近景中的花束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份灵动,佳能G3 X相机24-600mm的光学变焦能轻松的做到这些。
这张老爷爷的睡颜照是依靠物体拍照的一个极端表达,怎么样,拍摄难度降低很多吧!用佳能G3 X相机的长焦镜头从远处拍下老大爷的午睡场景,避免了近距离拍摄打扰老大爷的可能。逆光拍摄下,佳能G3 X相机的大尺寸感应器能在短时间内收集更多光线,有效降低亮暗对比,保证画面光线协调。
2、被摄者与环境交流
在画面内加入一些被摄者周围物体,已具有当地文化特征或者能说明被摄者身份为佳。
光圈值:f/4.5 感光度:ISO-1600 曝光时间:1/80秒 焦距:22.9毫米
在异国厨房中,各种食材器具整齐摆放,厨师正在做食物,他们在笑什么?烤什么?厨师下一步要做什么?被摄者与周围物体“交流”使照片包含更多人文信息而且更具叙事性。
当地居民与乐器相互“交流”,你是否听到了他们充满力量的民谣。
3、记录特殊活动
光圈值:f/5.6 感光度:ISO-800 曝光时间:1/800秒 焦距:93.2毫米
记录当地人的特殊活动能使照片的叙事性更强,西班牙斗牛场上,斗牛士翻飞红布与牛博弈的瞬间被相机定格。站在看台上,佳能G3 X相机不只是照相机,还是 “望远镜”,24-600mm的光学变焦把激动人心的斗牛场景“拉”至眼前。佳能G3 X相机5.9张/秒的连拍和3.2张/秒的自动对焦连拍可以快速捕捉并定格斗牛场上的精彩瞬间。
4、尝试多种表情
微笑的表情固然稳妥,却也容易缺乏新意和深意。不妨让被摄者尝试不同的表情,期间可以亲自示范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光圈值:f/2.8 感光度:ISO-1600 曝光时间:1/15秒 焦距:8.8毫米
一般平静且出神的表情会使照片更显深度也更容易引发联想,人脸角度和眼神的一点变化就可能改变整张照片的氛围。老大爷挑着灯、吸着烟,坐在船头,目视远 方,虽然不是冬天,却给人一种“独钓寒江雪”的苍茫。佳能G3 X相机的大尺寸感应器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光线,有效降低了画面中的噪点。
5、注意构图
光圈值:f/5.6 感光度:ISO-400 曝光时间:1/1000秒 焦距:17.8毫米
在拍摄多个物体时不妨让他们进行一些排列,不论是创造性还是趣味性,都能为相片增色不少。
光圈值:f/2.8 感光度:ISO-125 曝光时间:1/1600秒 焦距:8.8毫米
人文纪实摄影师的六大感觉
导语:拍照多年,终于发现,好照片其实是凭感觉拍出来的。拍照的感觉,是一种特殊的感觉,是一种似乎很难用文字来说明的感觉。这样说,好像太玄乎了。仔细想想,无非是六大感觉。
一、对相机的感觉
拍不好照片的时候,埋怨没有好相机。有了好相机还拍不好,埋怨没时间。有时间,又有好相机,还拍不出好照片,那大概只能埋怨好久没拍找不到感觉了。其实对相机的感觉真的很重要。相机用熟了,好像老朋友,知道它的脾气,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我用佳能550D多年,后来换了5D3。5D3用了快一年,但总感觉不如550D来得顺手,包括快门的声音,也是觉得550D来得舒服。所以,现在基本都是两机同时带出门,用得更多的还是550D。
当时在村里闲逛,听到孩子的笑声,迅速作出反应,拍下这一张。如果慢一点,他们就要跑到身边了。
二、对焦段的感觉
刚开始拍照,总想拥有所有的焦段。心想,如果有所有焦段的镜头,好照片总无处可逃了。当然,焦段会限制我们怎么取景,但并非拥有各焦段的镜头就能拍出好照片。要真正拍出好照片,需要培养对某焦段的感觉,而培养对某个焦段的感觉,真的并非一朝一夕。如果拍人物,130MM左右的焦段,是舒服的焦段。这几年,我都在用55-255的佳能普通镜头,对130MM焦段有了一点点感觉。感觉距离适度,想偷拍也没问题。35MM,是比较常用的纪实摄影的焦段,用这焦段,基本没法偷拍,只能靠近,所以照片有一种亲近感。50MM,纪实摄影最常用的焦段,相当于人眼的标准。吴家林说自己玩50MM十几年,总算找到了一点感觉。对于一个焦段,十几年才找到一点感觉,我的天,我们还差得远呢!
说实在的,这张是16-35广角镜头拍的,焦段是35,光圈2.8。靠得很近,胆子要很大。
三、对构图的感觉
照片不是视频,不能延续讲故事,定格的只是瞬间。所以,构图就很重要。有人说,照片都是骗人的。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其实,照片截取的只是世界的一个片段,而这个片段,可能呈现的不是真相,而有可能仅是一种假像。比如,一个人,上身穿西装,下身穿短裤。我们如何构图,传达的信息完全是不同的东西。拍上半身,就是职业照;拍全身,就是幽默照;拍下身,就是流氓照。一张照片,传达什么信息,和构图关系密切。人文纪实摄影,说到底还是人和环境的关系呈现。如何把人和环境有机地融合起来,拍出有味道的照片,这是需要培养的一种感觉。我写过《人文纪实摄影构图九招制胜》,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
拍这张的时候,是俯拍,最关键的是让人和船刚好到亮处的时候,摁下快门。当然,人的动作也很要紧。
四、对人物的感觉
有的人一眼难忘,有的人看过百遍仍未记住。人文纪实摄影,肯定需要拍人物,但要把全世界60亿人全部拍光,我们估计累死算了。所以,我们要选择有看点的人物来拍。这就需要我们培养一种感觉。遇见哪个人我应该拍,哪个人就不拍,这要有取舍。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遇见一个要拍的人,还要拍出他的内心世界,这种感觉需要培养。有人问:拍这张好照片花了多少时间?答案是一秒钟按快门的时间吗?非也。是我们活了这么多年的一种感悟。所谓功夫在诗外,就是这个道理。
这张是将要收工的时候拍的最后一张,却是最喜欢的一张。当时看到阿婆靠在门边张望,感觉很亲切,迅速拍下,只拍一张,她发现了,就退到了门后。
五、对光线的感觉
有了光,就可以摄影。没有光,当然没法摄影。对光线特别敏感,是摄影人的必杀技。早晨和傍晚的光柔和,适合拍照,这当然是常识。阴天,也是可以拍照的,特别是拍老人的"脸,阴天更有质感。光和影的有趣组合,是摄影人所追求的。人家顺光看事物,我们不妨逆光再观察。凡此等等,都是基本的东西。人文纪实摄影,基本是自然光,善于捕捉就很重要。比如,周围一片漆黑,仅有一束光,那肯定会吸引人。光线,让这世界很奇妙,光线让摄影充满乐趣。我们拍多了,凭感觉就知道某种情形需要多少光圈、快门、感光度,很快就反应过来,不至于抢拍的时候还花很多时间在调这些玩艺,错失良机。更不会像新手,看到一个好场景,拍下了,原来曝光过度。
逆光,两位私语的大妈,发现我时的笑脸。
六、对色调的感觉
这个世界是多彩的,但到最后要形成自己的拍摄风格,估计也要对某种色调专注。专注,才会专业,专业,才会有自己的风格。看多了,拍多了,对某种色调自然会亲近起来。比如,我拍古村,对小青瓦的颜色、旧房子的颜色等等东西比较着魔,另外,村民的古铜色的脸孔,也让人着魔。当然,每个人玩的东西不同,会有自己的偏好,不强求一律。
这个丽水街的屋顶暂时基本无法复制,因为瓦片换了新的,同时俯拍的机位老人亭因为不协调已经拆除。 作者:慢生活自由行